close

當我們變成一堆數字


詳細規格    價錢(售價)   哪裡買
影響工作、行銷、選舉、醫療、戀愛…的最新趨勢

●內容大要
.《中國時報.開卷》每周推薦書2009.05.31
.美國《商業周刊》2008年度最佳科技與設計類十大好書

每一天,我們使用手機、電腦、信用卡、會員卡……都會送出無數關於我們的訊息,把每個人變成可以搜尋、可以解析的0與1。

從IBM、Google、保險公司到歐巴馬競選團隊,莫不重金禮聘身懷絕技的「數字搜客」,從一大堆數字符碼中過濾出寶貴的趨勢和洞見。他們從熱門關鍵字中了解組織士氣或社會氛圍,觀察消費者在大賣場內的行走路徑和購物習慣,

利用健康監控提早發現疾病徵兆,在茫茫人海中為男男女女找出最速配的另一半,用揪出賭場老千的技術追緝恐怖份子......

不管你願意與否,「數字時代」已經來臨,正靜靜形塑著我們的生活、工作、購物、甚至戀愛方式,《當我們變成一堆數字》為你解讀這個大未來的運作和意義!

●作者介紹 :史蒂芬.貝克( Stephen Baker)
美國資深媒體觀察家與部落客。為美國《商業周刊》撰稿超過二十年,同時也在《華爾街日報》、《洛杉磯時報》與《波士頓環球報》發表文章。曾以墨西哥汽車產業興起專題報導榮獲海外記者協會獎。

他與友人共同經營的部落格〈Blogspotting.net〉被《紐約時報》評為五十個最值得關注的部落格之一。

●作者專訪(節錄)
Q:誰是數字搜客?

A:全球一群忙著用數據分析我們每一個行動的菁英份子。他們從多得跟山一樣高的繁多資訊中,仔細找出人們的行為模式,以便預測我們會想買什麼東西、投票給誰、在工作上哪方面比同事強,有些甚至可以幫我們找出潛在的情人類型。這些擁有數學與電腦科學專精背景的數字搜客是符號領域的專家,包括IBM與Google等大企業都正竭力討好他們。

當我剛開始寫這本書時,我以為數字搜客擁有與一般人大相逕庭的思維與行事風格,即所謂的「數字人」,後來我發現並不是如此。他們分析資訊的方式其實跟一般人每天慣用的邏輯沒有太大不同。例如:假設一個朋友跟你借美金一百元,你馬上會開始蒐集相關資訊並推測可能遭遇的問題。像是:她收入多高?她常對人說謊嗎?如果我拒絕借錢,她的反應會如何?…等等。你會自行評估上述各種變數,而數字搜客在做的也正是如上述一樣的事。某種角度來說,我們全都是數字搜客,唯一不同的是,他們有電腦幫忙,可以在同時間分析預測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的行動而已。


Q:資料探勘這概念並不新,如今又有什麼不同呢?

A:從前,例如說一九九一年,倘若一個偵探或傳記作者想拼湊出你這一年的生活全貌,他可能得爬進你的閣樓裡,翻過那成堆的信件、快照、電話帳單等諸多紙張;同時還要採訪你的朋友、鄰居與同事才辦得到。人們生活的歷史紀錄原本大多儲存在紙本與模糊的記憶中,但現在情況已改變。我們的相片,還有我們在辦公室做的所有事情,現在都可以數位檔案傳送。因此,現在我們可以把人生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轉化成零與一組成的數據。誰能解讀這些數據,進而找到關於重新認識我們自身、新服務與新產業的重大創見呢?只有數字搜客才行。

這樣的改變可能會讓一些學人文科學的人們感到挫折:曾經,文字與數字世界間有明確的分界,數字人只掌管科學、建築與工程領域,而把人文領域的研究留給我們。而我們這些微積分當掉的人,依然可以在心理學、新聞學、法律與行銷學等領域步步高升。然而,現在數字搜客等於公然闖進這些人文科學的領域。

但是,我們這些人也漸漸開始使用數字搜客的工具與方法,像是:在網路上搜尋哪一位心臟科醫生最值得信賴的資訊、以及下載軟體來記錄我們的慢跑情況,藉此資訊擬出參加馬拉松賽最適宜的訓練與養生計畫等等。


Q:這算是一本財經書嗎?

A:不單是那樣,這是本牽涉到所有人的書。它說明數字搜客如何透過數據解碼我們的行為,以及這現象將如何改變世界。

別誤會我的意思,這現象的確是企業領域中的當紅關鍵趨勢,數字搜客目前首先從廣告與媒體業著手改變,但也即將重建其他許多產業。

這本書的前身是美國《商業周刊》的一篇封面故事〈數學將震撼你的世界〉。同時,我們在書中談到的數字搜客也為許多企業工作,包括雅虎(Yahoo!)、埃森哲(Accenture)與Chemistry.com。但本書焦點不僅止於企業,或者它們如何獲利,而是關於數字搜客將從工作、購物與醫療等各個層面,來掌控我們的生活。


Q:數字搜客會犯錯嗎?

A:常常會。他們的分析建立在統計學與機率學上,而且他們時常解讀錯誤。即使是最聰明的數據分析師,也常被一小段的資訊給考倒。這剛好就發生在我身上:當我與內人測試使用Chemistry.com的配對系統時,電腦竟把我排除在內人的擇偶名單之外。一個可能的風險是,人們將會因為相信它擁有科學基礎,而接受系統的分析結果。我希望他們在讀了本書後,會更了解電腦系統是怎麼導出這些結論的,並且在必要時可駁斥它。


Q:我們應該害怕數字搜客嗎?

A:應該這麼說:我們要保持警覺。他們可以用難以預料的方式挖掘出我們的秘密,而他們用演算法推論出的預言,也可能就此決定了人們是否能獲聘一個職位、保險金該繳多少、甚至是否有恐怖份子的嫌疑。

但是我們也要隨時謹記在心:數字搜客不一定每一次都對。他們的分析建立在統計學上,有時能帶來極佳的結果。例如說,雜貨商會很高興知道,有六成的目標購物者確實被廣告折價券吸引去買菲力牛排,即便還是有些折價券不巧落入吃素人士或不吃牛的印度教徒手中。數字搜客帶來的改變並不僅止於購物層面,更包括了治療腦癌與保衛國土安全等重要的事情。然而,當系統發生錯誤時,事情也會因為這項應用牽涉了太多層面而變得更棘手。

所以我們要防範的,一是不要被他們的錯誤分析誤導,另一則是阻止他們對我們有太多的了解與有點如「老大哥」式的全面監控,這的確是有風險的。


Q:你在調查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最可怕的發現是?

A:應該是警務的領域。數字搜客藉著分析消費者資訊來預測我們的購買與投票行為等等,這還說得過去。但是,一個掌握著執法權的政府,如果也透過消費者資訊建構出一個性騷擾兒童罪犯的可能面貌,並用來當辦案參考,該怎麼辦?例如說:資料分析出全國的教師個人資訊後,發現某一個在學校教國二英文的老師,有四三%的機率可能是戀童癖,那我們該解雇他嗎?或者應該警告父母小心這名老師?執法單位若得知資訊什麼都沒做,而這名老師後來的確犯罪了,是否構成缺失呢?民權人士該不該阻止這件事?這將可能改變人們在法律上對無辜者的認定原則。

閱讀更多可至:http://www.ylib.com/search/ShowBook.asp?BookNo=H1358#ItemContent

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可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